close

  近日,我國的大運河和絲綢之路被世界遺產委員會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也有人擔心,“世界遺產”的名頭未必都是好事,因為有的地方直接算的就是“經濟賬”而非“保護賬”。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聯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有83.7%的受訪者擔心一些地方可能將世界遺產當作搖錢樹,導致破壞性開發。(7月3日《中國青年報》)
  筆者也有這種擔心。筆者從小在京杭大運河邊長大,對於自己曾經游泳嬉戲過的河流能夠申遺成功頗感驕傲。但與此同時,在近日的地方論壇上,我經常看到諸如“大運河會不會被過度開發”、“沿河景區會不會漲門票”等擔心和疑問。
  其實,這種擔心似乎已成一種公眾共識,每次某地在“申遺”成功之後,公眾在高興之餘,都不免提出以上疑問。雖然說“申遺”並不意味著對遺產光保護不利用,但這些年,由於一些地方政府的功利化導向,在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上本末倒置的情況並不少見。除了拿“申遺”為開發旅游做幌子,為景區漲門票作鋪墊,有的地方甚至出現在“申遺”成功之後,因景區過度開發,生態環境、自然資源遭到破壞被世界自然遺產委員會“黃牌”警告的亂象。
  目前,伴隨著大運河申遺成功,沿河城市能讓人明顯能感受到一種開發衝動,各種以“大運河”為名號的旅游宣傳活動正在升溫。近日,無錫市宣佈,總投資達100多億元的京杭大運河無錫段運河古城項目啟動;聊城計劃在未來3年時間內,投資16億元打造“運河文化古鎮”;徐州市的新沂窯灣古鎮歷史街區項目,淮北市的“隋唐運河古鎮”也在規劃和實施之中。
  資料顯示,大運河於2006年開始申遺,8年間,從地方到國家至少已經投入了100億元的申遺資金。申遺成功後,我們要做的並不是以此做自我宣傳,做旅游開發,想方設法撈回本錢,而是首先應考慮如何將大運河上升到人類文化遺產的高度,進行保護與傳承。更何況,與其他歷史遺存不同,大運河至今仍是現代生活中一直在被利用的河流,開發不好,不僅會損失其功能、有損效益,也會對運河環境與資源造成破壞。
  事實上,在大運河申遺的這段時間,沿運城市普遍加強了對運河的開發建設,比較常見的大都是打造水利風景區,或者是圈地造古城。但《齊魯晚報》的近期的一項調研顯示:上述景區因為市場定位不清以及相互模仿拷貝等問題,大都門前冷落,有的甚至連周末也不開門,只接待專業的參觀考察團。由此造成的資源浪費值得警醒。
  不僅如此,大運河申遺關涉到流域8個省市、30多個城市,管理部門包括文保、旅游、水利、林業、航運、國土、城管等等,大運河的日常管理不僅存在各自為政的情況,而且各部門之間也存在“九龍治水”問題。大運河申遺成功後,難免出現各地、各行業爭打大運河品牌的情形。這不僅會造成各種文化亂象,也會對大運河造成新的破壞。對此,有專家擔心:各地、各部門不能將大運河當成唐僧肉任意索取,若每人都想吃一口,卻不知維護大運河品牌,就與我國申報世界遺產的初衷背道而馳了。
  文/劉道彩  (原標題:申遺成功的大運河不是“唐生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x89vxgw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