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故事要接地氣,這是指一個好故事要很容易被所有人聽懂。
  “以前有個詞叫‘接地氣’,講故事要接地氣,這是指一個好故事要很容易被所有人聽懂。故事是全世界都有的,講是最關鍵的,我的方式是到處去講,5分鐘來講個故事給你聽,我希望看到所有人的反應……”擔任過《瘋狂的石頭》《中國合伙人》等影片編劇的周智勇在第三屆兩岸三地電影編劇高峰論壇上如是說。
  11月2日,眾編劇齊聚長沙探討“中國的故事講給世界聽”論題,湖南省文聯主席譚仲池發表講話,湖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魏委宣佈論壇開幕。《我的法蘭西歲月》編劇趙葆華、《人再囧途之泰囧》編劇束煥、《永不消逝的電波》編劇餘飛、《銅雀台》編劇汪海林、香港電影人文雋等紛紛闡述觀點。
  案例:《人再囧途之泰囧》能讓觀眾哭笑或者是害怕
  曾為光線影業製作部高層的香港編劇鄺文偉認為,好的電影故事必須要有娛樂性,要麼讓觀眾笑、哭,抑或是害怕等等,起碼觀眾在觀影時不是很悶的,要有情緒上的調動與電影產生互動。
  鄺文偉提到了《人再囧途之泰囧》,“當時徐崢來找我們,在我面前表演了20分鐘講了這個故事,我發現它娛樂性很豐富,又可以帶來一些思考的東西,比如家庭觀等。通過這部娛樂片,觀眾能很輕鬆吸收一些人性方面的東西,所以我們當時立馬拍板去投資這部片子。”
  案例:《小時代》類型片整體人文精神疲軟
  “我個人認為中國電影分兩類,一類是主流作品,另一類是類型片。我們的主流作品多數不好看,而類型片普遍的問題是人文精神不夠。”編劇趙葆華說,“我們講英雄,還是在‘帶病工作’,‘三過家門而不入’事跡里打轉,應該加強創新,努力塑造一群與以往電影熒屏有陌生感的形象,這樣才有吸引力”。而國產的類型片,他認為這些作品在追逐商業元素的情況下,往往忽視人文性,“類型片整體人文精神疲軟,像《小時代》,雖然票房不錯,但裡面表現出的奢靡,都是忽視思想的,類型片編劇應該在針對市場元素的情況下塑造一種人文情懷”。
  建立發行渠道,註意鏡頭細節
  在影片《神話》《搞定岳父大人》編劇李海蜀看來,“中國故事”的海外輸出,首先應該把海外渠道打通,“從產業化的角度來講,中國電影的資本應該比中國電影更先一步走出去,我們東西做得再好,要想走出去也是要有渠道的,但現在中國走出去的電影,基本上還是屬於單打獨鬥,沒有完善的發行渠道和方式,所以我覺得應該去投資海外的發行渠道,衝到海外市場第一線,瞭解到海外的需求”。
  電影故事要講好,除了要講情懷,還要講技術,李海蜀說:“好萊塢也有很多很爛的電影,但是他們的電影有足夠的成熟度,可以把很假的故事拍得很真,可我們的技術所限,真的故事有時候拍出來也會顯得很假,因為基本的技術沒有掌握。我在好萊塢實習的時候,聽到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tellthestory,他們關心的最大問題是,有沒有把這個故事講清楚,在他們的觀念里,講故事是需要技術的,不是說你劇本看上去好像寫清楚了,這個故事就完整了,還有很多鏡頭的細節需要去學習,這些是我們國內編劇比較少考慮的。”
  提及怎樣將中國好的電影故事輸出去,編劇餘飛總結說,第一種方式是用小成本製作講好中國故事,比如《鋼的琴》和《北京遇上西雅圖》;其次可以結合海外力量來講中國故事,如《集結號》;第三種也可選擇用國外團隊來講中國故事,就像《末代皇帝》《狼圖騰》那樣。
  值得一提的是,餘飛認為,編劇和導演二職合一,從某種程度上可以幫助影片有更深刻詮釋,眼下就有不少青年編劇轉作導演,自己寫的本子自己來執導。(瀟湘晨報記者李芳明 沈參 實習生萬謙毅)
 
(編輯:SN00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x89vxgw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