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節特別策劃
  最近幾周,董婉婉一直在奔忙。上月底,剛結束在西麗大學城的演講,她又匆匆趕往武漢參加培訓。就連“五一”假期也沒閑著,除了接受採訪,她還在筆架山公園組織了一場戶外活動。這樣的行程已占據董婉婉生活的重心。在職業身份之外,她還有另一重身份——同志媽媽,人們親切地稱呼她“董媽媽”。
  在廣州,也有一位“吳媽媽”。她叫吳幼堅,是國內第一位公開支持同性戀子女的母親。4月中旬,吳幼堅將滿67歲,在琶洲地鐵站旁的果園裡,她的同志孩子們正為她慶生。她穿著紅色上衣,提著彩虹包,搖著彩虹旗,儼然“孩子王”,張羅大家游園、照相、吃飯。
  兩位媽媽都有一個特質:愛笑。但董婉婉說,5年前,19歲的兒子出櫃時,她一度哭泣,“想到社會不接納同志群體,擔心兒子的人生道路會走得極為艱難。”像鳥媽媽一樣,同志媽媽們更關心的是不能自由飛翔的孩子。
  吳幼堅接受兒子出櫃則極為輕鬆,憶及當時情形,她總面帶微笑,如果有人問起她是否“掙扎過”,她更會主動糾正。她的獨子鄭遠濤是廣州第一位公開出櫃的同志。她坦言,自己站出來是受了兒子感召。
  再過五天就是“母親節”了。回望近10年的公益路,讓吳幼堅稍稍感到遺憾的是,她作為同志媽媽的身份被過分強調了。對同志媽媽們而言,子女是否是同志並不重要,關鍵是她們深愛著自己的子女,並深信愛就是接納,就是尊重子女本來的樣子。
  自吳幼堅之後,越來越多的同志媽媽投身公益,支持自己的孩子,更幫助他人。
  撰文:南方日報記者 張仁望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何俊
  談出櫃“愛就是尊重孩子本來的樣子”
  無論是接受兒子的同志身份,還是站出來面對公眾,吳幼堅都絲毫沒有掙扎。但回憶起5年前兒子出櫃的情景,董婉婉坦言很難過。想到兒子以後的人生道路會走得艱難,她哭了。
  2005年,香港藝人黃耀明和何韻詩還未出櫃,但擔任《源流》雜誌副總編輯的吳幼堅,決定面對公眾“出櫃”。不過,作為一個異性戀,吳幼堅“出櫃”是因為兒子鄭遠濤是一位同性戀者。
  在當下中國,雖然對同性戀、雙性戀的包容度日漸提高,但其仍然不能被自由討論。許多同志不敢將真實身份告訴父母,也有不少父母在面對子女出櫃時選擇不接受。
  但對吳幼堅來說,無論是接受兒子的同志身份,還是站出來面對公眾,絲毫沒有掙扎。每次面對媒體或者聽眾回憶兒子出櫃的情景,吳幼堅都面帶微笑。有一次,一家深圳媒體報道稱,“面對兒子出櫃,吳幼堅感到憤怒、反抗、掙扎……”個性直率的吳幼堅當即指出,“這與事實不符,希望更審慎。”她也不喜歡別人用犧牲來形容自己,“奉獻是樂事,談不上犧牲。”
  吳幼堅說,自己的態度得益於在《廣州文藝》做編輯的經歷。上世紀90年代,在文革中斷了學業的吳幼堅和同事為了能夠讓雜誌求新、求變,閱讀了大量書籍,其中就有方剛的《同性戀在中國》和李銀河的《同性戀亞文化》。這讓吳幼堅對同性戀有了基本認識,“同性戀不是病,不需要去治。既然不是壞事、錯事、醜事,那就沒事。如果是別人,我也會坦然接受。但做夢都沒想到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回溯吳幼堅的人生,一切都順理成章。早在20年前,吳幼堅就曾出版名為《這一株三色堇》的個人寫真集,展示現代知識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劉曉慶、周潔的寫真集都出在她後面。吳幼堅深信,“一切草木,皆有選擇各自生存狀態的自由。”人,更是如此。
  “到最後完全接納兒子,我用了半年。”回憶起5年前兒子出櫃的情景,董婉婉坦言感到很“悲哀”、“難過”、“吃驚”。除了香港明星張國榮,她對同志一無所知。“我覺得他和其他孩子沒有任何區別,怎麼會變成這樣呢?想到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會走得很難,我哭了。”
  此後的半年裡,董婉婉開始查閱資料,瞭解同性戀相關知識,也常去吳幼堅的博客。董婉婉說,這半年極為“糾結”。一方面,她瞭解了越來越多的同性戀知識,知道孩子是“無辜的”。但另一方面,她又對此“心懷幻想”,希望孩子能“變過來”。
  直到半年後,董婉婉再一次表達了希望兒子找女朋友的想法,但兒子的態度異常堅決,“不可能”。到那一刻,董婉婉才徹底接受了事實,也真正接納了兒子的身份。“只要他選擇自己的生活,做真實的自己,就應該尊重他。愛就是接納,尊重他本來的樣子。”
  但結局並不總是這麼美好。正如吳幼堅不曾為鄭遠濤流過淚,但想起一些同志孩子,她常常難抑淚水。
  小雨(化名)就是其中之一。小雨第一次向吳幼堅寫信是在5年前。彼時,剛滿19歲的小雨在信中展現的滿是困惑和無奈。幾個月後,吳幼堅得知小雨已出櫃,但家裡仍為他安排了婚事。這讓已有同性愛人的小雨感到異常痛苦。
  吳幼堅一直鼓勵小雨堅強面對。2009年4月,吳幼堅最後一次與小雨通信,小雨流露出輕生的念頭。吳幼堅安慰他,不要對生命失去希望。但6月12日,吳幼堅收到了一封電郵,那是一封訃告,發自小雨的郵箱,發信人是他的媽媽。
  命運里總有巧合。收到訃告前,吳幼堅剛看過美國電影《天佑鮑比》。劇中的少年鮑比出櫃後不被父母理解,以自殺結束生命。鮑比死後,他的母親才意識到“神為什麼不治愈我的兒子,因為他本來就沒有病。”
  時過近5年,說起小雨,吳幼堅仍是淚落不止。即便如此,在各種場合,她仍堅持一次次講述小雨的故事。“這樣的事情幾乎一直在發生。”
  在自殺之外,更多的同志選擇走進異性婚姻。最近幾天,吳幼堅接到了小許(化名)的求助。這位曾在12歲、22歲、28歲三次向父母出櫃的同志,一直未得到父母的接納。父母曾以死相逼,他也曾以死相逼。但去年,小許向父母妥協,選擇結婚,但婚後從未有過性生活,小許感覺“生不如死”。在給小許的回信中,吳幼堅直言不諱,“關鍵是你缺乏獨立性、堅定性,對父母一再屈從。”
  董婉婉分析,很多父母不接受子女的同志身份,是因為他們不願承擔,“很多人愛的還是自己的‘面子’,也放不下傳宗接代的觀念。”
  站出來“關註所有同志孩子的命運”
  從前,鄭遠濤給媽媽打電話時總會說,“媽媽,我是濤濤。”吳幼堅回答:“我知道你是濤濤啊。”但如今叫她媽媽的人多了,她真的會一時分不清。吳幼堅說,“只有把愛放大到關註所有同志孩子的命運,才有用不完的力量。”
  自2005年公開支持兒子以來,吳幼堅創造了多個“第一”。2007年,她開通博客“三色堇吳幼堅”,支持同志群體及家長。6年來,她發表了1900多篇博文,幾乎每天一篇,接受採訪或受邀到各院校做講座更是不計其數。她的博客不僅提供了大量生動的同志出櫃、婚戀、生活案例,而且圖文並茂,編排生動。“我最強調真。講再多的道理,都不如一個個真實案例。”
  2008年,吳幼堅成立中國首個以同性戀者及其親友為主體的民間組織——同性戀親友會,並擔任會長三年半。2012年,她辭去會長職務,決定晚年專心做獨立公益人,實施人生“第二個五年計劃”。
  “我覺得一切都是命運決定的。”吳幼堅說,如果兒子不是同志,自己再怎麼想幫助同志群體,都不可能做成這麼多事情。“遠濤很出色、有覺悟”,她至今仍記得兒子第一次公開出櫃時的報道標題——《我有責任公開同性戀者身份》,“是他啟發了我,推動了我。”
  另一個推動力來自吳幼堅的父母,其父吳有恆曾任廣州市委書記、是《羊城晚報》文革後復刊的首任總編輯,母親曾珍是首屆廣州市婦聯主任,“他們都是極其民主、平等的人。”
  吳有恆一生鐵骨錚錚。1980年,一艘從廣州開出的客輪突然沉沒,200多人遇難,有關方面不同意報道死者名單。吳有恆說,家屬最關心親人安危,黨報不能置若罔聞,“不准刊登死者名單,就刊登生還者名單!”“父親後來又做了作家,對人性有深刻的理解,他的社會責任感、骨氣、獨立思考的精神,都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吳幼堅說。
  而讓董婉婉決定投身公益的,是一對來自深圳的母子。她說,此前並沒有想過要走到前臺。2012年,在同性戀親友會舉辦的一次懇談會上,她結識了這對母子,兒子滿臉愁苦,母親一直流淚。這讓她下定決心站出來,因為她“瞭解這種心情”。
  之後,作為同性戀親友會深圳召集人,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董婉婉都在服務同志社群,接熱線、做講座、個案咨詢、心理輔導。去年,她也因此獲頒“深港生活大獎”。而最近6年的中秋節和春節,吳幼堅都是和同志孩子們一起度過,鄭遠濤會特地選擇媽媽不忙的時候才回來。
  常常在深夜,還能看到兩位媽媽在回覆微博、更新博客。有一次在西安參加性博會,吳幼堅一天講了三場,“難得去一次,不要浪費機會。”但令她遺憾的是,雖然廣深離得很近,自己卻一直沒有機會到深圳演講,“希望能有高校或機構邀請我。”
  從2005年到現在,到底有多少人得到了吳幼堅的幫助已難以統計。有人會直接找她求助,也有人只是默默關註。有人會專門寫信來感謝,甚至有外國同志專程前來道謝。
  從前,鄭遠濤給媽媽打電話時總會說,“媽媽,我是濤濤。”吳幼堅回答:“我知道你是濤濤啊。”但如今叫她媽媽的人多了,有時兒子打來,她真的會一時分不清。一路走來已近10年,吳幼堅說,很多事情一直在重覆,也會有許多負能量,“只有把愛放大到關註所有同志孩子的命運,才有用不完的力量。”
  自吳幼堅之後,越來越多的同志媽媽選擇站出來,面對公眾講出自己的故事,也幫助更多同志家庭面對困境。去年11月,來自廣西、重慶、貴州的多位媽媽集聚在上步中路的一家女同志酒吧里。媽媽們準備去香港參加同志游行,為中國同志群體發聲。
  不過,吳幼堅並非沒有擔憂,她總是說,“我希望寫的文章和做的事情,都會保留在這個三色堇花園裡,哪怕有一天這個花園的主人不在了……你們也可以隨時進去逛。”
  母與子“信任和理解比愛更深沉”
  一位同志曾如此描述他們的母子關係,“在他們眼中,彼此首先是完整和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朋友般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是一種比單純的愛更深沉、更富有內涵的情感。”
  董婉婉和吳幼堅都是極愛生活、愛美的人,在年輕人的隊伍里,她們也常常是最活躍的人。組織活動,吳幼堅總是鼓勵年輕人多出門走走,看看小動物,而她也總是隨身帶著相機,“我欣賞平凡細微而蓬勃向上的生命”。
  去年中國彩虹媒體獎頒獎的時候,吳幼堅發了她和董婉婉的合照,有網友留言,“兩位媽媽絕對是世界上最美的媽媽。”另一位網友則認為,用“最開明的媽媽”形容會更合適。
  在董婉婉看來,是兒子的出櫃讓自己投身公益,變得更年輕,也讓母子變得無話不談。如今,開導其他家長時,她也總說,孩子向父母出櫃,是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你們更應去理解和接納。否則,困在和父母的關係,孩子的人生也無法向前”。
  董婉婉常在博客里發“炫耀帖”,比如《享受烹飪樂趣的兒子》、《青春年少愛裝扮》。董婉婉說,作為職業女性,自己很少做飯,留學歸來的兒子卻迷上了烹飪,邀請朋友來家做客,“有主菜四道、配菜兩道,甜品、靚湯應有盡有。”對於兒子愛做飯、愛裝扮的特點,董婉婉異常坦然:“時代在變,對男孩的刻板印象也在變化,他這樣挺好。”
  吳幼堅在博客里專門給兒子設置了一個分類“生在花好月圓時”。她和兒子一致認為,出櫃並沒有對兩人關係產生影響。“從小到大,媽媽就對我非常包容。我們不僅是母子,更是朋友。當初出櫃,也是因為媽媽主動談起自己的感情故事。”鄭遠濤說,不少家長會按自己的想法塑造子女,希望子女實現自己未完成的人生理想,“但媽媽從來不會這樣”。
  大學畢業不到半年,鄭遠濤就辭掉了出版社的工作,成為自由職業者,潛心翻譯英國名作家瑪麗·瑞瑙特的亞歷山大三部曲。對於他的選擇,父母從未反對,而是給了他“寬容和自由”。如今,鄭遠濤翻譯的《波斯少年》已出版,《天堂之火》正在修訂。
  這幾年,吳幼堅的生日都是和同志孩子們一起過。兒子則是從遠方寄來賀卡和禮物。吳幼堅總會把自己和兒子的通信發在微博、博客上,滿是自豪。以致於兒子不得不提醒她,“媽媽,這一句你不要發。”
  吳幼堅新近博客的標題是鄭遠濤寫給她的賀卡,“感謝你給我生命與超越世俗標尺的愛”。鄭遠濤說,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個性都比較獨立,並不相互依賴。但在外人看來,這一家三口的感情又極為深厚。一位同志曾如此描述他們的母子關係,“在他們眼中,彼此首先是完整和有獨立人格的個體,朋友般的尊重、信任和理解是一種比單純的愛更深沉,更富有內涵的情感。”
  對此,吳幼堅說,“兒子有兒子的風風雨雨,我可以關心他、愛護他,但不能去替代他,他的人生是他自己的。”
  對兒子的態度,也是她對中國千萬同志的態度。在採訪快要結束的時候,吳幼堅說,倘若同志群體自己沒有勇氣承擔,媽媽們做得再多也沒有用。
  畢竟,在人生的道路上,父母所能做的,只是扶子女上馬。  (原標題:“出櫃”的同志媽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x89vxgw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